道德经第五十二章原文及译文(道德经第五十二章原文及译文注音版图片)

28 0 2024-11-21

## 道德经第五十二章原文及译文

简介:

本章是老子《道德经》中一篇重要的章节,阐述了“圣人”的处世之道,强调“为而不恃”、“功遂身退”的重要性,以及顺应自然,不强求,不自我标榜的处世智慧。其核心思想在于强调谦逊、无为而治,以及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与顺从。 本章的精髓在于对“名”与“功”的淡然态度,体现了老子崇尚自然,返璞归真的哲学思想。### 一、原文天下有道,却走马以粪;天下无道,戎马生於郊。百姓飢,其上不治;百姓富,其上不德。為而不恃,功成而弗居。夫唯弗居,是以不去。### 二、译文

## 道德经第五十二章原文及译文

简介:

本章是老子《道德经》中一篇重要的章节,阐述了“圣人”的处世之道,强调“为而不恃”、“功遂身退”的重要性,以及顺应自然,不强求,不自我标榜的处世智慧。其核心思想在于强调谦逊、无为而治,以及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与顺从。 本章的精髓在于对“名”与“功”的淡然态度,体现了老子崇尚自然,返璞归真的哲学思想。### 一、原文天下有道,却走马以粪;天下无道,戎马生於郊。百姓飢,其上不治;百姓富,其上不德。為而不恃,功成而弗居。夫唯弗居,是以不去。### 二、译文

多个译本对比,方便读者理解:

译文一(较为简洁):

天下太平,骏马都闲置不用,只用来拉粪;天下混乱,战马就出现在郊外。百姓饥饿,统治者不理政;百姓富裕,统治者不修德。成就事业而不夸耀,功成之后不居功自傲。正因为不居功自傲,所以功业才能持久。

译文二(较为详细,解释性更强):

当天下太平盛世的时候,强壮的战马都闲置下来,只用来拉粪;当天下陷入混乱战乱的时候,披坚执锐的战马便出现在郊野。百姓生活困苦,饥饿难耐,上层统治者却不去治理;百姓富裕安康,上层统治者却不修德行,不致力于国家长治久安。能够成就事业而不自恃,功成名就之后却不居功自傲,正是因为不自傲,所以才能长久地保持功业,不致衰败。

译文三(着重意境):

天下承平之时,良马退居闲养,只用来运送粪肥;天下动乱之时,战马则奔腾于郊野。百姓挨饿,统治者不思治理;百姓富足,统治者不修德政。成就事业却不自夸,功成名就却不自居。正因为不自居,所以功业才能长久不衰。### 三、本章思想解读本章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:

顺应自然,无为而治:

“天下有道,却走马以粪;天下无道,戎马生於郊” 阐述了社会秩序与自然规律的关系。太平盛世,力量被合理利用;战乱时期,力量被用于破坏。这体现了老子“无为而治”的思想,顺应自然的变化,而非强行干预。

为而不恃,功成而弗居:

这是本章的精髓,也是老子处世哲学的精髓。 “为”指做事,“不恃”指不夸耀、不自傲;“功成而弗居”指功成之后不居功自傲。 强调的是一种谦逊的态度,以及对名利淡泊的境界。

功业的长久与谦逊的关系:

老子认为,只有保持谦逊,不居功自傲,才能使功业长久。 过度的自负和骄傲,往往会成为事业衰败的根源。

统治者的责任:

本章也暗含了对统治者的警示。 统治者应该时刻关注百姓的疾苦,在百姓富裕的时候更要注重自身的德行修养,而非沉溺于享乐。### 四、本章启示本章的启示对于现代人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:

谦逊谨慎,戒骄戒躁:

在取得成就后,要保持谦逊谨慎,戒骄戒躁,避免因骄傲而导致失败。

关注民生,以德治国:

领导者应该关注民生,以德治国,才能获得长久的稳定和发展。

顺应规律,把握时机:

在处理事情时,要顺应客观规律,把握时机,才能事半功倍。总而言之,《道德经》第五十二章以简洁的语言,深刻地阐述了老子“无为而治”的思想,以及谦逊、淡泊名利的重要性,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处世智慧。 其精髓在于对“名”与“功”的正确态度,以及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与顺从。 这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。